2025-10-16
當你的企業開始成長,團隊人數從最初的五人小組擴展到二十人、三十人甚至更多時,你可能會突然發現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無法連線到遠端電腦,因為已達到此電腦的連線數量上限」。 這個問題的根源就在於 CAL (Client Access License,用戶端存取授權)數量不足。簡單來說,CAL 就像是進入伺服器的門票,每個需要連線到 Windows Server 的使用者或裝置都需要一張有效的 CAL。當你最初在 AWS EC2 上部署 Windows Server 時,可能只購買了基本的授權數量,但隨著業務成長,這個數量已經不敷使用。 更令人困擾的是,許多 IT 管理者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在雲端環境中調整 CAL 數量。傳統地端伺服器的授權管理方式,在 AWS 這樣的雲端平台上可能完全不適用。你可能會疑惑:是要重新部署整個 EC2 實例嗎?還是需要聯繫微軟購買額外授權?整個過程會不會很複雜?會不會影響到現有的服務運作? 這些疑問和困擾,正是本文要幫助你解決的問題。接下來,我將逐步說明如何在 Windows EC2 上正確增加 CAL 數量,讓你的團隊能夠順暢地存取所需的伺服器資源。 CAL 部署與授權計費 1.AWS 上面 Windows EC2 預設會提供 2 個免費的 CAL ,但如果要增加 CAL 數,例如增加到 5 個 CAL,則 AWS 將會跟你收取費用。 2.要增加 CAL,必須要跟 AD 綁定以及加入網域,請確認是否有相關資源,若沒有必須啟用 AD 服務,AD 服務可以透過 Windows EC2 建立,或是使用 AWS Managed AD,如果想知道如何啟用 AWS Managed AD 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增加連線人數操作步驟 先到 AWS Console 上的 AWS License Manager 左手邊選單的以使用者為基礎的訂閱選擇遠端桌面服務,並按下註冊 Active Directory 這邊以 AWS Managed AD 為例,選擇 AD 之後就可以按下註冊 在使用者關聯頁面上,確認執行個體的運作狀態為作用中。 請記下執行個體 ID,因為您將需要它來收集連線詳細資訊。 Windows 主機啟用多遠端桌面通訊(RDP)連線規則 IAM ROLE 綁在EC2上 AmazonSSMDirectoryServiceInstanceProfileRole Policy l AmazonSSMDirectoryServiceAccess l AmazonSSMManagedInstanceCore EC2建好後 Join Domain 將 EC2 主機的伺服器設定 DNS 改成 Managed AD DNS,並重新命名主機名稱,重啟即可。 接著主機建立 ADDS 角色 主機建立 Remote Desktop Service 重啟主機 你會看到錯誤 設定 Session Host 授權模式與伺服器 步驟 1:設定授權模式 按 Start → gpedit.msc → Computer Configuration → Administrative Templates → Windows Components → Remote Desktop Services → Remote Desktop Session Host → Licensing 步驟 2:啟用授權模式 開啟 Set the Remote Desktop licensing mode → 勾選Enable,選擇 Per User。 步驟 3:設定授權伺服器 開啟 Use the specified Remote Desktop license servers → 勾選啟用 → 輸入你的伺服器名稱(在License Manager 的Microsoft RDS 授權伺服器端點)。 步驟 4:套用並重新啟動 執行 gpupdate /force。 重開伺服器。 再開 RD Licensing Diagnoser 檢查是否消除警告。 做好授權規劃,讓 IT 資源彈性成長 透過本文的說明,相信你已經掌握了在 Windows EC2 上增加 CAL 數量的完整流程。從檢查目前的授權狀態、購買適當的 CAL 授權,到實際安裝和啟用,每個步驟都是為了確保你的團隊能夠不受限制地存取所需的伺服器資源。 回顧整個過程,你會發現在 AWS EC2 環境中管理 Windows 授權,其實並不像想像中那麼複雜。關鍵在於理解 CAL 的運作方式,以及 AWS 提供的授權管理機制。一旦熟悉了這些操作,未來當公司再次擴張時,你就能從容地應對授權需求的變化。 不過,這裡有個重要的提醒:授權規劃應該是主動而非被動的,與其等到員工無法連線時才匆忙處理,不如主動定期檢視使用狀況,預先評估未來的需求。建議你可以在年度 IT 預算規劃時,就將 CAL 的擴充需求納入考量,這樣不僅能避免突發狀況,也能更有效地控制成本。 此外,別忘了做好文件記錄,將你的 CAL 購買記錄、授權金鑰、安裝日期等資訊妥善保存,這不僅有助於日後的稽核和管理,當你需要技術支援時,這些資訊也能讓問題解決得更快速。 最後,Windows Server 的授權管理是一個持續性的工作,隨著微軟政策和 AWS 服務的更新,相關的操作方式也可能會有所調整,CKmates 提供一站式的雲端授權規劃與部署服務,確保您的 IT 基礎設施合法、高效、穩定地支撐企業的永續成長,將帶您保持對最新資訊的關注,並定期檢視你的授權配置,確保企業的 IT 基礎架構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支撐業務的持續成長。 作者: CKmates AWS Ambassador Tony Chung/文章出處
2025-10-09
資料分析是企業下一個待開發的核心競爭力,尤其在 AI 時代,如何高效、可靠地提供大數據作為模型訓練的燃料,成為 IT 架構師的首要難題。 在生成式 AI 時代,資料治理的挑戰變得更加複雜,AWS 的研究顯示,39% 的受訪者將資料清理、整合和儲存視為使用生成式 AI 的障礙,49% 正在專注於資料質量,46% 則關注資料整合,這凸顯了建立強大資料治理架構的重要性,以支援 AI 模型的訓練和應用。 由以上資料可看出,企業普遍面臨的挑戰是,雖然數據量龐大,但企業寶貴資料卻分散在各處,形成難以駕馭的「資料孤島」,這種資料分散的狀態,直接阻礙了資料整合,使得企業無法從單一、可信賴的來源進行大數據分析與價值轉換。 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決策的「有效資料」,企業必須專注於兩大策略:高效的資料遷移上雲,以及嚴謹的企業資料治理。本文將深入帶您了解資料整合方法論,為您的資料治理架構提供具體藍圖。 3 種主要資料整合方法 資料整合的目標很簡單:將分散在企業各處的原始資料,經過標準化與清洗後,匯聚到統一的分析環境中,以便企業能快速運用,以下整理 3 種資料整合方式,並協助你依照資料特性選擇方法: 傳統資料批次整合(ETL) 這是歷史比較悠久的經典資料整合模式,在這個流程中,使用者需要先在來源系統中擷取資料,並依照自身業務需求對資料進行「手動定義」清洗,將資料格式統一,最後將這些已經轉化的、結構化資料載入到目標系統,如企業資料倉儲(Data Warehouse)。 雲端運算資料整合(ELT) 是雲端運算環境資料整合方法,它與 ETL 最大的區別在於順序的切換,在 ELT 流程中,原始資料會被直接、快速地載入到雲端儲存系統(例如 Amazon S3 或資料湖)中,無需先行清洗,適合處理非結構化資料,支援更快的即時資料整合能力。 資料複製 將來源資料即時複製,確保資料在不同系統間保持一制性,此方法可實現資料的零時差或近乎零時差同步,有助於分散查詢負載,提升系統的高可用性。此技術常應用於需要零停機時間的資料庫遷移,如將本地機房的交易資料庫同步上雲,像是金融業需要將核心交易資料即時同步至風險監控系統以滿足法規要求的場景。 資料整合方法評估 面對上述三種主要的資料整合模式,雲端架構師和 IT 決策者的下一步是針對企業的業務需求和雲端架構進行評估。 這是一個綜合考量資料治理、預算與未來擴展性的策略性決策。在規劃您的雲端資料策略時,請務必深入評估以下三個關鍵因素: 資料數量 當企業的資料量從 GB、TB,甚至成長到 PB 級規模時,傳統的 ETL(Extract, Transform, Load)流程往往會面臨效能瓶頸。這是因為在載入前需先進行大量資料清洗與格式轉換,不僅耗時,也會造成系統負載過重,難以即時支援分析需求。 相對地,若企業的資料呈現指數型成長,且包含大量非結構化資料(例如客戶點擊紀錄、社群互動內容、IoT 裝置資料等),則更適合採用 ELT 架構。此模式能將原始資料直接載入高彈性、低成本的資料湖(如 Amazon S3),再依分析需求進行彈性轉換與處理。 透過這種方式,企業不僅能降低前期的資料處理壓力,也能加快資料進入分析階段的速度,讓業務決策能更快掌握最新趨勢,真正發揮資料的價值。 即時性要求 當企業的應用場景需要在毫秒之間做出反應,例如金融風險監控、即時廣告競價或線上交易異常偵測等,傳統的批次處理方式將無法滿足需求。 在這類高即時性場景中,建議採用資料複製技術,確保資料在產生的同時就能被同步與分析,此方法可讓系統隨時掌握最新資訊,實現真正的即時決策,協助企業在關鍵時刻即刻應對風險與商機。 轉換的複雜度 若企業的資料在載入前需要經過大量格式標準化、清理、或去識別化處理,採用傳統的 ETL 流程會更有效率,能在進入目的端前就確保資料品質與一致性。 然而,若資料轉換邏輯變動頻繁,或業務團隊需要在分析階段靈活探索原始資料,則 ELT架構更具優勢,此模式讓資料科學家與分析師可直接操作原始資料集,快速調整轉換邏輯,縮短從資料到洞察的時間,提升整體分析靈活度。 AWS 資料整合服務 當企業確立資料整合策略後,接下來的重點是選擇合適的雲端服務實踐方案。AWS 提供多元工具,可協助企業依照不同資料類型與整合需求,快速、安全地完成資料流動與分析。 跨平台資料整合工具:AWS Glue AWS Glue 是 AWS 提供的無伺服器 ELT 服務,也是實現現代化雲端資料整合的核心工具,可處理大量跨系統、跨格式的資料,降低維運與開發負擔。 在資料處理流程中,AWS Glue 能自動生成以 Python(Spark)或 Scala 撰寫的轉換程式碼,用於資料清洗、轉換與整合,協助企業快速建構可重複使用的資料管線。 同時,AWS Glue Data Catalog 則扮演企業的「資料目錄中樞」,自動掃描並記錄各資料來源的結構與位置,可連線超過 100 個不同的資料來源,無論資料儲存在 Amazon S3、Amazon Redshift,或 Amazon RDS,皆可透過統一的入口進行查詢與管理,強化了資料可見性與可用性,也為後續的資料治理與分析奠定基礎。 資料複製:AWS DMS (AWS Database Migration Service) 為資料遷移與複製設計的核心服務,能協助企業輕鬆將資料庫從本地機房或其他雲端環境,平順遷移至 AWS。它支援超過 20 種主流資料庫來源與目標,包括 Oracle、MySQL、PostgreSQL、Amazon Aurora 等,提供高度相容與彈性的遷移能力。 在實務應用上,AWS DMS 特別適合進行「零停機時間」的異構或同構資料庫遷移,例如從 Oracle 遷移至 Amazon Aurora,透過持續資料複寫(Change Data Capture, CDC)機制,AWS DMS 能在遷移過程中即時同步更新變動資料,確保系統持續運作、業務不中斷。 這項能力讓企業能更安全地完成雲端轉型,同時兼顧穩定性與可用性,為後續的資料整合與分析奠定穩固基礎。 資料湖查詢:Amazon S3 與分析服務 在資料湖架構中,資料雖集中儲存在 Amazon S3,但真正發揮價值的關鍵在於「如何查詢與分析」,為了讓企業能直接在資料湖中進行靈活分析,Amazon Redshift 與 Amazon Athena 提供了兩種互補的查詢方式。 Amazon Redshift 是全託管的雲端資料倉儲服務,支援與 S3 資料湖整合,可讓使用者在不移動資料的情況下,直接對資料湖中的結構化資料執行高效查詢,能以倉儲級效能,分析跨多個來源的資料集,適合長期報表、商業智慧與趨勢分析。 Amazon Athena 則以立即查詢(ad-hoc query)為核心,讓使用者使用標準 SQL 直接查詢儲存在 S3 的原始資料,Athena 無需事前建立資料庫或載入流程,非常適合進行快速探索、資料檢視或臨時分析,協助團隊即時獲取洞察。 資料上雲與治理是一項複雜工程,需要對 AWS 服務 有深入理解與豐富實戰經驗,若您的企業正面臨資料整合或資料遷移挑戰,或需要專業的企業資料治理服務導入建議,CKmates 的專業顧問團隊可以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協助您將資料價值最大化。
2025-09-23
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下,企業紛紛將核心業務與資料遷移至雲端,然而,伴隨而來的資安挑戰也日益嚴峻。資料庫作為企業最寶貴的數位資產,其安全性更是極為重要。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的雲端資料庫安全部署指南,從基礎概念到進階防護實作,不管您是雲地資料庫、或是跨雲平台部署,教您如何建立滴水不漏的防線,確保企業資料安全。 什麼是雲端資料庫? 在深入探討安全議題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雲端資料庫」的基本概念。 簡單來說,雲端資料庫(Cloud Database)是將資料庫服務運行在雲端服務商(如 AWS、Azure、GCP)的基礎設施上,與傳統在地端機房部署資料庫相比,雲端資料庫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彈性、可擴展性與成本效益。 雲端資料庫與傳統資料庫最大的差別在於,傳統資料庫無法快速調整容量大小,需要額外採購硬體,且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進行日常維運,而雲端資料庫可隨著流量進行快速擴充以及縮小容量,並且雲端供應商通常會提供自動備份、災難復原等服務,大幅減輕企業負擔。 正是因為這些優勢,雲端資料庫催生了資料庫即服務(DBaaS)這種全託管的服務模式。DBaaS 讓企業無需煩惱底層硬體、作業系統、軟體安裝、備份與修補程式更新等繁瑣的維護工作,只需專注於數據的應用與開發,讓資料庫的管理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 在 DBaaS 服務下,雲端資料庫根據其數據結構和用途,可分為兩大主要類型:關聯式資料庫(SQL)和非關聯式資料庫(NoSQL)。 關聯式資料庫 (SQL) 想像一下,關聯式資料庫就像是圖書館裡一個個分門別類的檔案櫃,每個櫃子(資料表)都有固定的標籤和格式,例如「客戶資料」櫃裡只放姓名、電話、地址等欄位,由於所有資料都按照嚴格的規則存放,所以當您需要找尋資料時,可以輕鬆且精確地找出您要的資訊,並確保資料不會錯亂。 這類資料庫的代表是 Amazon RDS、Google Cloud SQL 和 Azure SQL Database,它們的優點在於資料結構清晰、查詢精準,非常適合用來處理需要高度精確的數據,像是財務報表、交易紀錄或會員資料。 非關聯式資料庫 (NoSQL) 相較之下,非關聯式資料庫更像是一個可以隨意堆放物品的收納箱,您可以把任何形式的資料放進去,不論是照片、影片還是文字,它們之間沒有固定的關聯性。 這類資料庫的代表是 Amazon DynamoDB、Google Cloud Firestore 和 Azure Cosmos DB。它們的優勢是極高的彈性和擴展性,非常適合用來應付瞬間湧入的大量數據,像是社群媒體的貼文、遊戲的即時排行榜或是物聯網設備傳輸的數據。當您需要處理大數據和即時應用時,這類資料庫就能發揮極大的作用。 雲端資料庫安全性 在當今資訊化與雲端化的時代,資料庫已成為企業最核心的數位資產,其中存放的數據涵蓋客戶個資、財務數據、交易紀錄、醫療資訊乃至於研發成果,這些資料的完整性與安全性,直接關係到企業營運的穩定與品牌信譽。 如何保護雲端資料庫,是每個企業 IT 團隊的必修課。以下是四個關鍵的防護措施: 設定最小權限 在資安領域,最核心的原則就是「最小權限」,這就像一般來說只會給員工辦公室鑰匙,而不會直接給他整座金庫的密碼,必須確保使用者和應用程式,只擁有完成任務所必需的最小存取權限。 在雲端環境中,這意味著: 精細的角色設定: 建立不同的權限角色,例如「資料讀取員」或「資料分析師」,避免使用具備完整管理權限的帳號來進行日常操作,以降低風險。 限制遠端連線: 除非絕對必要,應限制所有外部連線,並僅允許特定的 IP 位址或安全的網路區域才能存取資料庫,這能從根本上阻擋來自網路的惡意攻擊。 設置虛擬網路 在規劃系統架構時,需考慮服務之間資料的傳遞、是否對外、僅供對內……等各式資料流的考量,透過公有雲提供的「雲端虛擬網路(VPC)」,可依照使用情境將合適的雲端資源啟用,確保所有雲端資源都在安全受保護的環境。 實作方法如下: 使用私人區域: 將資料庫實例部署在無法直接從網際網路連線的私有子網中。 虛擬防火牆: 利用安全群組或類似的雲端防火牆服務,精確控制進出資料庫的流量。使用者可以設定規則,只允許來自應用程式伺服器或其他信任來源的連線,這就像在資料庫門口設立了嚴格的警衛,只允許授權的人員進入。 應用系統防火牆(WAF): 保護與資料庫串接的相關服務,為對外服務設計應用系統防火牆,可以降低、防止駭客使用SQL Injection、XSS 攻擊等攻擊行為造成的影響。 資料加密 即使資料庫被惡意取得,加密也能確保數據無法被讀取,可以把加密當作是保護數據的最後一道防線,讓駭客拿到的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亂碼。 可以從兩個層面來保護資料: 靜態加密: 啟用雲端供應商提供的加密服務,保護儲存在硬碟上的資料,即使伺服器磁碟被盜或外洩,資料也無法被讀取。 傳輸中加密: 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也被加密,這能防止資料在應用程式與資料庫之間傳輸時被攔截或竊取。 監控與日誌記錄 持續的監控與記錄可及時發現與應對任何異常,它就像在金庫內外裝設監視器,所有動作都無所遁形。 實作方法如下: 追蹤活動軌跡: 記錄所有對雲端服務的設定變更,例如誰在什麼時候修改了資料庫的權限。 審核內部行為: 啟用資料庫審核日誌,詳細記錄資料庫內部的每一個動作,包括使用者連線、執行的查詢、修改或刪除等,這對於後續的資安稽核和事件調查至關重要。 雲端資安責任歸屬 許多企業在將寶貴的數據與系統搬上雲端後,可能會誤以為安全問題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全部交給雲端服務商來處理。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迷思,但事實上,雲端資安是一種共同的責任。 簡單來說,雲端服務商(像是 AWS、Azure 等)就像是全球頂尖的保全公司,他們負責確保硬體設施的安全,而使用者的雲端資料、帳號權限、應用程式,這些還是需要由您自己來把關。 台灣近幾年來的資安問題頻頻發生,前幾年國內共享汽車爆發的資料外洩事件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這起事件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料庫存取缺乏嚴格的管控機制,不僅沒有限制登入 IP 位置和身分驗證,甚至連最基本的密碼加密保護都未設定,這個毫無防備的資料庫如同在網路上門戶洞開,對公司和用戶來說都是極度危險的境地。這起事件再次凸顯出,資料庫或伺服器的不當配置,是引發重大資安問題的關鍵元兇。 事實上,這類問題並非單一事件,許多雲端資安漏洞的爆發,並非來自於雲端供應商的基礎設施缺陷,而是因為使用者本身的設定錯誤,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事實,也提醒著我們,在享受雲端便利性的同時,我們必須主動承擔起應有的資安責任。 跨雲以及雲地整合資安防護 當企業的業務版圖擴大,資料庫不再只侷限於單一雲端或地端環境,而是分散在不同的雲端平台(例如 AWS 與 Azure)或同時存在於雲端與地端機房,這時,如何建立一套統一且有效的資安管理機制,來確保企業資料庫的帳戶與權限管理、系統資料異動紀錄等管理行為,就成了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就是 DBSAFER 這類專業資料庫防火牆的價值所在! 為什麼您的企業需要 DBSAFER? DBSAFER 是一個專為保護資料庫而設計的資料庫防火牆與監控解決方案,其功能超越了傳統的網路防火牆與雲端原生服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關鍵面向: 1.全面的資安合規與稽核 DBSAFER 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資料庫存取與稽核管理平台,協助企業更輕鬆落實資安與合規。作為韓國市佔率第一的資料庫存取管理產品,DBSAFER DB 透過 SQL 稽核和控制包含機敏資訊的資料庫存取及權限,防止資訊外洩。 DBSAFER DB 是基於控制所有流入/流出網路資料的 Proxy 架構,用來做到資料庫存取管理與系統、帳戶整合管理。 透過DBSAFER 支援多種資料庫(Oracle、SQL Server、MySQL、PostgreSQL 等),能將不同來源的稽核紀錄集中管理,避免資訊分散。 進而做到人員操作的管理,其中 DBSAFER 也支援系統側錄功能,對於使用者畫面與指令輸入會進行畫面、指令、時間點的紀錄。以提供完整的資料鑑識軌跡。 DBSAFER 將資料庫稽核從一個被動的合規任務,轉變為主動的安全防禦機制和智慧決策支援工具。它幫助企業不僅能有效保護敏感數據,更能優化營運效率,降低潛在風險,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資訊安全保障 。 2. 跨雲與雲地整合防護 DBSAFER 不僅適用於單一雲端環境,其設計理念是為企業提供一個統一的資安管理平台,無論您的資料庫是在 AWS RDS、Azure SQL Database,還是在本地機房,DBSAFER 都能提供一致的防護與管理,讓您能輕鬆應對複雜的混合雲資安挑戰。 為了確保您的雲端資料庫安全無虞,CKmates 擁有專業的 IT 團隊與豐富的實務經驗,能提供最完整的安全解決方案。 我們聯手韓國頂尖資安品牌 DBSAFER,提供一套整合式的資訊安全解決方案,將 PAM(特權帳戶管理)、DAM(資料庫活動監控)、資料庫稽核以及零信任架構等核心功能完美結合,能細緻地控管帳號權限、即時監控資料庫操作行為,並保留完整的存取軌跡,協助企業全面落實零信任安全架構。 此方案不僅支援本地與雲端部署,更能協助企業在面對資料外洩與內部濫權風險時,強化資料保護能力、提升資安治理,特別適用於金融業、醫療機構與政府單位,滿足其對法規遵循的高標準要求,了解更多 DBSAFER 成功案例。
2025-08-19
隨著雲端服務成為企業數位轉型的基石,許多 IT 決策者在規劃上雲時,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到底該直接找雲端服務供應商(Cloud Service Provider, CSP),還是透過雲端代理商來合作? 本文將帶您從企業的實際困惑出發,比較 CSP 與雲端代理商的差異,幫助企業找到最合適的雲端合作模式,真正發揮雲端效益。 什麼是雲端服務供應商(CSP)? 雲端服務供應商(Cloud Service Provider, CSP) 指的是直接提供雲端基礎設施與服務的廠商,例如 AWS、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 等。他們擁有並經營全球規模的雲端平台,企業只要開通帳號,就能按需租用運算、儲存、網路、AI 等資源,快速建立 IT 環境。 公有雲的優勢在於能提供幾乎無限擴充的運算與儲存資源,用戶可以依需求快速調整使用規模,不必受限於實體硬體。其背後由雲端供應商專業團隊全天候維運與監控,確保平台穩定與安全。對企業或個人而言,透過租用公有雲服務,不僅能獲得高度彈性的資源配置,也能有效降低自行建置與維護基礎設施的成本。 三大公有雲比較:雲端平台選哪家?AWS、GCP、Azure 三大公有雲平台費用與特色一次看懂! 公有雲的優勢 公有雲付費方式:彈性付費與資源擴充 傳統 IT 架構往往需要大筆資本支出購買伺服器、網路設備與機房空間,還得花時間安裝與測試。公有雲則打破這個門檻,只要線上申請帳號、設定權限,企業即可在幾分鐘內啟動伺服器或資料庫,讓 IT 架構具備高度彈性。這對於需要應對突發專案或流量高峰的企業來說特別有價值。 全球雲端資料中心佈局 主流 CSP(如 AWS、Azure、Google Cloud)在全球各大洲都有資料中心,企業能就近選擇部署地點,縮短網路延遲,提升使用者體驗。對跨國企業而言,這意味著可以同時支援不同地區的客戶與員工,甚至滿足各地法規或資料主權的需求。 快速部署應用,縮短產品上市時間 新創公司不需要投資昂貴的硬體,就能馬上開發並推出產品,快速測試市場反應;大型企業也能利用雲端資源在短時間內推動新專案或分支服務。這種「敏捷性」大幅降低了市場進入門檻,讓企業更能專注於創新,而不是基礎設施。 多元雲端服務:AI、機器學習、IoT 與大數據分析 公有雲不僅是虛擬主機和儲存空間,還提供 AI、機器學習、IoT、大數據分析等進階能力。企業只要透過 API 或平台服務,就能快速導入最新技術,無須自行建置複雜系統。例如,製造業可以利用 IoT 平台即時監控設備,零售業則能透過 AI 分析消費者行為。 雲端供應商與代理商的差異?企業為什麼需要雲端代理商? 表面上,看似直接和雲端大廠合作最簡單,但對企業而言,直接面對國際雲端大廠往往會遇到費用帳單難以優化、技術資源不足、因跨地區難以快速得到支援等挑戰。這時候,雲端代理商就成為另一種選擇! 雲端代理商 雲端代理商是 CSP 的合作夥伴,他們的角色就像雲端服務的技術顧問,能協助企業挑選合適的服務、管理帳單、優化成本,代理商通常更了解台灣企業在數位轉型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能針對產業需求給予更貼近的建議。 選擇雲端代理商的三大優點 一、專業技術顧問,服務選擇更精準 面對 AWS、Azure、GCP 上上百種服務,從運算、儲存到 AI、IoT 應用皆涵蓋其中。若缺乏雲端架構設計能力,就可能「選錯服務」或「資源超額配置」,導致效益不彰。例如,使用效能過剩的伺服器規格,結果成本增加卻沒有帶來相應價值。代理商可依企業需求規劃合適架構,無論是建置 AI、IoT、大數據分析或混合雲架構,都能獲得專業顧問的建議與實作支援。 二、即時在地化服務 雖然公有雲廠商在全球都有據點,但技術支援大多來自國際團隊,可能出現語言不便、時差延遲、對台灣法規理解不足等問題。當企業遇到系統異常或資安事件時,如果只能透過國際工單等待回覆,往往無法滿足即時需求。這也是許多台灣企業特別需要本地雲端代理商或顧問協助的原因。 三、透明化公有雲帳單 協助開立在地發票 直接向國際 CSP 購買服務時,帳單通常以美金計價,且多為國際信用卡扣款,對企業的財務與會計流程並不友善。透過台灣的雲端代理商,企業可以收到合法的本地發票,不僅符合財務規範,也能大幅簡化報帳與稅務流程。 帳單用量分析與成本優化 CSP 帳單往往包含上百種細項,若缺乏專業知識,很難看出哪些資源是真正必要、哪些是浪費。代理商能協助企業定期檢視帳單、分析用量,並提出調整建議,例如關閉閒置資源、調整伺服器規格,讓成本與實際需求更貼合。 雲端供應商(CSP) vs 雲端代理商比較表 項目 雲端服務供應商(CSP) 雲端代理商 角色定位 提供雲端平台本身(如 AWS、Azure、Google Cloud) CSP 的合作夥伴,協助企業導入、管理與最佳化雲端服務 支援方式 全球標準化支援(多為英文、跨時區) 本地化服務(中文支援、即時協助、產業經驗分享) 成本管理 需企業自行理解費用模式與控制使用量 協助分析帳單、提供成本優化建議,避免資源浪費 靈活度 提供標準化服務,客製化有限 能根據企業需求設計混合雲、多雲架構,彈性更高 適合的企業 - 擁有成熟 IT 團隊,能自行管理雲端環境 - 技術能力強,習慣直接與國際大廠對接 - 中小企業,缺乏完整 IT 團隊 - 想快速上雲,但需要顧問協助規劃 - 在地產業(金融、製造、媒體…)需符合法規與成本控管 如何選擇雲端服務代理商 以下我們也提供 3 個指標,企業在評估代理商時,可從以下幾個方向考量: 一、是否具有 MSP 認證與專業能力 具 MSP(Managed Service Provider)認證的雲端代理商,代表其經過原廠嚴格考核,通過一系列完整評核標準,包括雲端架構設計、資源優化、安全防護與運維能力等,能有效協助企業降低自建團隊的技術負擔。 以 CKmates 為例,於 2025 年獲得 AWS MSP 認證,正式成為具備 MSP 資格的雲端代理商,展現在雲端服務管理與技術支援的專業能力。 二、7x24 技術支援團隊 具備 7 天 24 小時監控與維護的雲端代理商,能即時偵測並處理系統異常、資安事件或服務中斷,確保企業業務運行不中斷。此外,專業團隊還能提供即時技術諮詢、效能優化建議等,協助企業預防潛在問題,降低營運風險。對於跨國企業或有多時區需求的公司,這樣的支援團隊尤其重要,能確保全球業務順暢、快速回應突發事件。 以 CKmates 為例,我們擁有完整 7x24 技術支援團隊,過去曾在深夜協助客戶排除資安威脅,確保系統安全與業務不中斷,展現代理商即時支援的價值。 三、成功客戶案例與產業經驗 評估雲端代理商時,檢視過往客戶成功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指標。透過案例,可以了解代理商是否具備 實務操作經驗,以及是否能針對不同產業需求提供有效解決方案。 尤其是與自身產業類似的案例,更能反映代理商在特定業務場景下的專業能力,例如如何 優化成本、提升系統效能、確保資料安全,或協助企業順利導入 雲端架構、AI 與數據分析 等技術。 簡單來說,案例能幫助企業降低風險、增加成功率,也提供了評估代理商是否能在實務中提供可落地、可執行解決方案的依據。 2025 雲端服務發展趨勢:多雲、AI、邊緣運算 接下來,CKmates 也將帶大家了解未來雲端服務可能會往哪些方向發展,幫助企業提前布局、掌握先機。 多雲策略成主流 隨著企業 IT 架構越來越複雜,多雲(Multi-Cloud)策略逐漸成為趨勢。根據 IDC 報告,在 784 家亞洲企業中,近 90% 不再僅依賴單一公雲,而是將工作負載分散於多家公雲平台。企業可能同時使用不同公有雲平台來滿足運算效能、成本或法規需求,但多雲環境也增加了管理難度。此時,雲端服務代理商的角色便顯得關鍵:協助企業規劃整體架構、優化資源配置、確保各雲平台間的整合順暢與安全性,降低管理複雜度並提升營運效率。 AI 雲端服務快速演進 三大公有雲平台持續加強 AI 相關服務,更新速度快,幾乎每週都有新功能推出,對企業而言,要跟上技術腳步、選擇適合的 AI 方案並充分運用,並非易事。專業的雲端服務代理商不僅提供深入的雲端知識與建議,還能根據企業需求提供多樣化解決方案,包括邊緣運算、本地化 AI 運算或混合部署策略。例如,AI 服務通常需要大量運算資源,但在某些法規限制下,雲端部署可能受限。針對這類需求,CKmates 推出的 AI CKompute 可支援邊緣運算,幫助企業在確保效能與法規合規的前提下,快速導入 AI 應用,滿足各類 AI 部署需求。
2025-08-07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高速發展,生成式 AI 進入爆發成長時期,2025 年初美國矽谷更刮起一股軟體開發新風潮「 vibe coding 」,也就是許多開發者嘗試在「不寫程式碼」的前提下開發產品,運用自然語言來描述需求,讓開發效率大幅提升! 儘管 AI 程式輔助工具已逐漸成為軟體開發的重要助手,透過 AI 幫助快速生成程式碼,但這種 vibe coding 作法雖然讓程式寫得快,但也伴隨著文件缺失、設計不一致、技術債累積等問題,尤其是在多人協作和大型專案中,更是明顯阻礙品質與進度。 面對這樣的挑戰,Amazon Web Services(AWS)於 2025 年 7 月推出全新 AI 編程工具 Kiro,這是一款基於智能代理(Agentic AI)核心技術的整合開發環境,目的在於引領 AI 程式輔助進入「結構化、可維護」的新紀元,讓從構想到生產的開發流程更加流暢且高品質。 Kiro 是什麼? Kiro 不同於過去大家熟悉的 AI 編碼助手如 GitHub Copilot 或 Amazon Q Developer,它不只是簡單地根據開發者輸入的提示生成程式碼,更深入整合整個軟體開發流程。從需求分析開始,Kiro 就能自動生成詳細的規格文件,幫助開發團隊將具體點子轉化成具體執行項目,接著,依據這些規格,Kiro 會建立完整的設計藍圖與任務清單,確保每一環節都有明確目標。 除了協助開發者不用程式碼開發產品,在實際編碼階段,Kiro 會不斷監控並自動更新文件,確保程式碼與規格文件、測試案例以及安全檢查同步,避免團隊因資訊不同步而產生錯誤。這種從需求到生產的全面支援,大幅提升團隊協作效率和軟體品質。 AWS 產品負責人 Nikhil Swaminathan 表示,Kiro 的最大優勢在於「讓原型程式碼順利進入生產系統」,同時自動處理測試、文件生成和性能優化等必要工作,讓開發者專注於核心功能的實現。 Kiro 的關鍵技術 根據《CRN》報導,CKmates 盤點以下關鍵功能: 1. 像聊天一樣說明功能,Kiro幫你變成開發計畫 Kiro 允許開發者甚至非技術人員,透過自然語言或圖表來描述功能需求。只要清楚說出你希望系統怎麼運作,例如「使用者按下送出後,要跳出感謝訊息並寄出確認信」, Kiro 就會幫你整理出開發規格、甚至產出對應的程式碼草稿,讓團隊更快進入開發階段。 這項技術突破了過去依賴手動撰寫規格文件的瓶頸,讓需求與設計能無縫對接,也方便後續重構與優化。 2. 自動執行開發後勤工作 Kiro 配備智能代理「hooks」,他能協助開發者在程式碼檔案被新增、修改或刪除時,自動在背景完成文件更新、測試執行、性能優化等生產準備工作,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背後協助,確保每個程式碼片段都符合生產標準。 例如,當你你對資料庫結構做了調整,系統會主動同步產出更新後的設計文件與範例使用說明,並在提交程式碼之前,它也會掃描是否有未處理的錯誤訊息或潛在安全風險,確保開發流程不遺漏任何細節。這些工作原本都需要開發者一一手動處理,而現在全都可以在背景自動完成。 3. 支援多種 AI 模型 Kiro 預設使用由 Amazon 投資的 Anthropic AI 旗下的 Claude Sonnet 3.7 和 Claude 4 模型,開發者可以自由切換,未來也將開放支援更多 AI 模型,讓使用更具彈性與選擇性。在使用環境上,Kiro 支援 Windows、macOS 及 Linux 等主流作業系統,並兼容多種主流程式語言,無論是前端開發、後端服務,還是 DevOps 自動化流程,都能輕鬆應用,滿足多元團隊的開發需求。 此外,Kiro 支援 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可以無縫整合各種專用開發工具,並透過「行為指引(steering rules)」來控制 AI 代理的回應方式,確保在不同專案中產出的結果都符合團隊的品質標準。同時,內建的智能對話功能(agentic chat)讓開發者能夠在有檔案、網頁或文件背景資訊的情況下,直接與 AI 代理互動,大幅提升溝通與協作效率。 4. 輕鬆融入現有工作習慣,不用大幅調整流程 Kiro 不會要求團隊改變原本的開發習慣,也不需要重新建立複雜的流程。無論你喜歡以聊天方式和 AI 互動,還是偏好用結構化的規格和任務清單工作,都能在同一套工具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此外,Kiro 建構於 Code OSS 框架之上,讓使用者能直接帶入現有的 Visual Studio Code 設定與插件,大幅降低學習門檻,讓團隊能夠快速上手並投入實際開發,提升效率。 圖/ Kiro 不需 AWS 帳號。(翻攝自 AWS 官網。) Kiro 與傳統 AI 編碼助理的差異 過去的 AI 編碼助手如 GitHub Copilot,或是提供提示操作的 Amazon Q Developer, 通常是根據使用者的提示(prompt)生成程式碼,更多是扮演「代碼自動補全」的角色;而 Kiro 則是以代理程式的身份,主動參與整個軟體專案開發。 它不僅能幫助編寫程式碼,更能分析需求、維護文件、執行測試,並確保每一個環節符合生產要求。這種從概念到生產的全流程智能輔助,是現有工具無法比擬的突破。 Kiro 使用方式與訂閱方案 1. 建立Kiro 帳號 Kiro 不需擁有 AWS 帳號,使用者只要透過 Google 或 GitHub 登入即可開始體驗,降低門檻讓更多開發者能快速上手。 2. Kiro 實際開發步驟示範 以下以「新增 Google 登入功能」為例,說明如何透過 Kiro 的 AI 輔助開發流程,從需求描述到程式碼實作,快速完成一項完整功能。 A. 產生 Steering Docs(引導文件) 點擊左側的「鬼手圖示」 點擊 Generate Steering Docs 系統會建立一組 steering files(放在 Kiro/steering 資料夾) 範例中是一個使用 Next.js 和 AWS 的 serverless 全端應用 B. 使用 Spec 功能建立新功能 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讓 AI 幫你產出規格與程式碼 在 Kiro 中輸入需求(例如:新增 Google 登入功能) Kiro 自動產生: 需求文件(Requirements Doc):包含 User Stories 和 Acceptance Criteria 設計文件(Design Doc):包含 Mermaid 圖表、架構修改、設定調整 任務清單(Task List):將整個開發流程拆解成小任務 可逐步指示 Kiro 執行每一個任務,並在每一步修改或確認結果 C. 瀏覽與測試輸出結果 開啟應用程式介面,確認 Google 登入按鈕已新增 D. 建立 Agent Hooks 點擊左側鬼手圖示 → 點選「Agent Hooks」旁的 + 號 輸入 hook 說明(如:「當儲存檔案時,為每個 component 建立基本測試」) 系統將建立 hook 並持續監控指定條件 範例中在儲存 React Component 後,自動生成對應測試(Google 登入按鈕測試 E. Vibe Coding 模式支援 使用者可以在具備上下文的情境下,以自然語言與 AI 互動,就像聊天一樣開發功能,實現「順應感覺(Vibes)、不寫程式碼也能推進專案」的全新體驗。 Kiro 也支援原生 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一般的 AI 編輯器,只是幫你「寫某段程式碼」,它不了解整體脈絡。但 Kiro 有 MCP 的加持,能全面掌握專案需求與規範,不只聽得懂開發者在說什麼,還知道怎麼照著規格來執行。 3.訂閱方案 目前 Kiro 正處於預覽階段,開發者可免費使用。正式版本將於 2025 年推出,屆時會提供三種訂閱方案: 免費版:每月可使用 50 次 AI 輔助 Pro 版:每月 19 美元,包含 1,000 次使用次數 Pro+ 版:每月 39 美元,提供 3,000 次使用次數 這樣的價格策略兼顧入門及專業使用者,方便團隊依需求選擇合適方案。目前預覽版本只支援英文對話,AWS 已計畫未來加入更多語言支援,方便全球開發者使用。 作為企業的雲端數位長,CKmates 也將持續關注 AI 開發生態系的變化,並提供企業最新的市場資訊與實務導入建議,協助團隊評估、部署並最新的 AI 工具,加速轉型腳步、創造更多價值。
2025-08-06
在企業邁向雲端轉型的過程中,AWS 費用往往是決策時最關鍵的考量之一。隨著大量企業導入 AWS 雲端平台,若缺乏良好的資源管理與成本規劃,原本應帶來彈性與效率的雲端架構,反而可能讓 AWS費用從輔助性支出演變為沉重的營運負擔。 許多企業在部署初期專注於快速上線與技術彈性,卻忽略了資源實際使用狀況與長期費用結構,導致成本逐漸飆升、難以控管。 究竟 AWS 是如何計費的?如何正確估算 AWS 費用?又有哪些有效的節費策略可以事先布局? 這篇文章將從收費架構、常見誤區到實務優化技巧,帶您一次看懂企業最關心的 AWS 費用議題。 AWS 的收費方式總覽 以 Amazon EC2 服務來舉例,其資源組成正好體現了 AWS 費用的核心來源。作為 AWS 最廣泛被採用的服務, Amazon EC2 本身的租賃費用即屬於運算資源;其所掛載的硬碟(如 Amazon EBS )即屬於儲存空間的成本,而當其資料在 Amazon EC2 與外部之間傳輸時,所產生的流量即是網路傳輸的費用。 而根據一般應用情境,AWS 費用由高至低排序:運算資源 > 儲存空間 > 網路流量 由此可見,節費策略應先針對運算資源著手,再逐步檢視儲存配置與與網路架構,掌握這三項主要支出來源,有助於企業在使用 AWS 時更有系統地進行費用優化與預算規劃。 AWS 的主要收費來源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類別 常見服務 特性與花費排序 運算資源 Amazon EC2、AWS Lambda、 Amazon Elastic Container Service (ECS)、 Amazon EKS 等 花費最高、需精確管理 儲存空間 Amazon EBS、Amzon S3、Amazon S3 Glacier、AWS Backup 等 成本次高、易被忽略 網路流量 Data Transfer Out、VPC Peering 等 單價最低、須從架構面著手 AWS 三種計費模式 在管理 AWS 費用 時,選擇合適的計費模式是實現成本優化的關鍵。AWS 主要提供三種常見的計費選項,各有其適用情境與成本效益: 「彈性付費(On-Demand)」 最具彈性的收費方式,按小時計費,不需要事先預付費用適合短期或突發性的運算需求,測試環境、臨時任務或突開發階段的部署。然而若長期使用,整體成本將遠高於其他兩種方式。 「預留實例(Reserved Instances)」 適用於長期且穩定的工作負載,使用者可預先承諾使用 1 年或 3 年,以換取相對於彈性付費高達 30% 到 72% 的折扣。雖然能大幅降低長期支出,但彈性較低,需事先準確預估運算資源的規模,否則恐導致資源浪費或不足。 「節約方案(Savings Plans)」 兼具彈性與成本優化的方案,它不是綁定特定實例,而是依據每小時的用量承諾,提供相應的折扣。此方案支援多種服務,包括 EC2、Fargate 以及 Lambda,其中「Compute Savings Plan」,可跨實例類型、作業系統與區域調度。,適合無法精準預測附載的團隊,既可享有折扣,又保有彈性調度能力。 對比項目 On-Demand Reserved Instances Savings Plans 彈性 高 低 中高 單價 高 低(最多省 72%) 中低(最多省 66%) 適用對象 測試、臨時任務 穩定長期服務 中長期但有彈性需求 AWS節費策略:運算資源 在眾多 AWS 費用 組成中,運算資源往往佔比最高,也是企業最值得優先優化的成本來源。然而,成本最佳化並非一蹴可幾的工作,不少企業在盤點資源與調整架構時,常面臨申請流程繁瑣或調整風險高等挑戰。此時,不妨從以下兩種技術組合入手,快速優化 EC2 的運算資源支出: 利用 Systems Manager 排程 EC2 啟動與關機,對於僅在特定時段使用的 EC2(如測試環境、臨時 Workspace),可透過 AWS Systems Manager(SSM) 搭配 Amazon EventBridge,設定排程自動開關機。這種自動化機制能有效降低非必要時段的運算支出,避免閒置資源長時間計費。 啟用 Auto Scaling Group,自動調整實例數量為應對流量波動或業務高峰,AWS 提供 Auto Scaling Group(ASG) 功能,能根據指標(如 CPU 使用率、網路流量等)自動擴充或縮減 EC2 。 當系統負載增加時,ASG 會自動啟動更多 EC2 分擔壓力;負載下降時,則會自動關閉多餘的實例,達到即時調整與成本控管的雙重效果。 AWS 節費策略:儲存空間 AWS 的儲存空間類型多樣,從高效能的 EBS 到經濟實惠的 S3 與 Glacier,不同儲存類別的成本差異巨大。若未針對資料特性做有效分類與管理,儲存費用會不知不覺攀升,成為成本優化的重要環節。 常見儲存空間成本浪費情境:EBS 與 S3 儲存成本落差 許多企業習慣將備份資料、暫存檔案、日誌等「非熱資料」長期存放於 EBS(如 gp3 卷)中,這雖然方便,但成本相對較高,不符合長期節費需求。 相較之下,針對「冷資料」與「歸檔資料」可考慮使用成本更低的 Amazon S3 Glacier 或 S3 Glacier Deep Archive 等冷儲存服務,有效降低儲存成本,達到長期 AWS費用 優化。 一個月 AWS 費用:常見儲存類型與單價比較(地區:台北 美金 / GB / 月) 儲存類型 單價 適用場景 EBS(gp3) $0.09 高 IOPS 熱資料 S3 Standard $0.0225 一般非即時檔案 S3 Glacier Instant Retrieval $0.005 歸檔、備份(低頻取用) Glacier Deep Archive $0.00099 合規性長期備份 許多企業會把用不到的備份資料長時間存在高價的 EBS 卷,結果月費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樣的錯誤配置常見於未規劃儲存分層、忽略刪除沒用的 EBS 或快照。 正確做法是,先定期檢查並清理閒置資源,再利用 AWS Backup 做好備份排程管理,最後把那些偶爾才看的日誌或備份移到成本更低的 S3 或 Glacier。 比如,10TB 的資料從 gp3(約 800 美元/月)搬到 Glacier(約 40 美元/月),成本立刻下降 95%! AWS節費策略:網路流量 在 AWS 費用結構中,雖然「網路傳輸費用」的單價相對較低,但卻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環。尤其在系統初期部署時,若沒有做好資源位置與架構規劃,容易產生不必要的跨可用區(AZ)或跨區域(Region)流量,導致額外且難以察覺的費用飆升。 ⚠ 常見的網路費用錯誤配置: EC2 與 RDS 部署在不同可用區,導致跨 AZ 傳輸費用增加。 系統分布於多個區域,造成跨區流量費用不斷累積。 S3 儲存桶位於非本地區,頻繁讀取導致高額流出費用。 為了避免這些隱形成本,建議在規劃架構時,盡量將關聯性高的服務部署在同一可用區或區域,並審慎評估資料流動路徑,減少不必要的跨區傳輸,才能有效控管整體 AWS 網路費用。 網路傳輸類型與成本(台北) 類型 單價(USD / GB) 備註 同 AZ $0.00 免費 跨 AZ(同區域) $0.01 少量累積會變多 跨區域(Region) $0.08 ~ $0.14 最容易忽略也最昂貴 傳出到 Internet $ 0.1083 若為網站或 API 須注意帶寬設計 很多團隊在部署 AWS 資源時,常常為了「分散風險」或「效能最佳化」而把 EC2 和資料庫放在不同的可用區(AZ),卻沒注意這會產生額外的網路傳輸費用。 舉個例子,當 EC2 在 A 區、RDS 在 B 區,兩者之間的資料傳輸每 GB 會多花 $0.01。看似不多,但如果每天傳 50GB,1 個月下來就多了 $30,這筆錢其實能用在更關鍵的地方。 因此,建議先把資源盡量部署在同一個可用區(AZ),再預先規劃好 VPC 架構和資料流向,並利用 VPC Peering 或 PrivateLink 這些工具,來降低內部流量成本,讓花費更合理、系統運作更順暢。 掌握 AWS 費用不是難事,交給銓鍇國際 CKmates 為您搞定!我們提供即時諮詢與費用評估服務,協助企業精準掌握 AWS 雲端成本,順利推動雲端轉型,達成最佳效益。從小處著手、逐步累積,善用 AWS 提供的工具與最佳實踐,幫助您有效避免成本失控,打造穩健且高效的雲端環境。
2025-07-08
隨著科技進步,企業如果要經營網站、管理系統或處理大量資料,已不再依賴購買伺服器與建置資料庫,如今,雲端服務成為主流選擇,只需透過網際網路,企業就能在短時間內,快速使用大型數據中心的運算、儲存、開發等資源。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為全球公有雲服務領導品牌,透過全球資料中心提供超過 200 項功能完整的服務,為最全面、和最被廣泛採用的雲端平台。CKmates 將一文解析 AWS 雲端產品、熱門服務,並帶您了解如何節省費用。 AWS 是什麼? Amazon Web Services(AWS)為全球三大公有雲之一,提供 200 多種不同的服務,涵蓋運算、資料庫、AI、機器學習等領域,幾乎能滿足所有企業的雲端需求。 AWS 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全球多個國家設有數據中心與雲端設備,讓用戶無論身處哪裡,都能快速、安全地使用雲端服務。企業無需自建伺服器,就能輕鬆啟動網站、系統或各類應用,不僅省下設備與維護成本,也大幅提升靈活度與效率。 AWS 更在 2025 年正式啟用亞太(台北)區域,台灣企業與開發者現在可以直接在本地部署雲端資源,享有更低的網路延遲、更快的存取速度,並符合本地法規的資料合規要求,為數位轉型帶來全新動能。 延伸閱讀 AWS 亞太(台北)區域成本更低?一文了解價格、服務內容與遷移方法 AWS 亞太(台北)區域上線!3 步驟帶您快速啟用 10大 AWS 雲端熱門服務? 儲存與資料庫服務(Amazon S3、 Amazon RDS 、 Amazon DynamoDB) 1. Amazon S3 Amazon S3 是一種用來儲存大量資料的雲端空間,像是一個超大又安全的網路硬碟,用戶可以把檔案、照片、影片、備份資料等放到 S3 裡,隨時隨地透過網路存取。 S3 擁有業界領先的資料耐久度,達到 99.999999999%(「11 個 9」),代表資料在長期保存下幾乎不會遺失,能有效降低企業資料損壞或遺失的風險,確保重要資訊安全無虞。 根據使用需求,Amazon S3 提供不同的儲存類型: Amazon S3 標準型:標準儲存 適合經常存取的資料,例如網站圖片、應用程式檔案,讀寫速度快,使用頻率 高。 Amazon S3 單區域 – IA:不常存取儲存 適合不常需要讀取,但又要隨時可以取出的資料,例如備份檔案或重要資料的冷 備份,費用只需標準儲存層的一半。 Amazon S3 Glacier:長期資料封存的最佳選擇 適合長期保存、不需經常使用的資料,例如歷史資料或法規要求保存的文件,取 回資料速度較慢,但成本最低。 2. Amazon RDS (關聯式資料庫服務) Amazon RDS 是一項專門用來管理關聯式資料庫的雲端服務。所謂關聯式資料庫,簡單來說,就是用「表格」的方式來整理與儲存資料,每筆資料之間可以建立關聯,讓查詢與分析更有效率。 舉例來說,一家電商公司可以用關聯式資料庫來記錄客戶資訊、訂單內容與商品明細,這些資料彼此互相關聯,查詢時只要輸入客戶名稱,就能迅速找到他的購物紀錄與訂單內容。 Amazon RDS 讓企業無需自己管理伺服器與資料庫軟體,只要簡單設定,就能快速啟用常見的資料庫系統,例如 MySQL、PostgreSQL、Oracle、SQL Server 等。 同時,RDS 會自動幫忙處理資料庫的備份、修補與維護,大幅減少企業的技術負擔,讓團隊能專注在開發應用與服務。 3. Amazon DynamoDB (非關聯式資料庫服務) Amazon DynamoDB 是一種專門用來處理大量且快速變動資料的雲端資料庫服務。 它屬於「NoSQL 資料庫」,不同於傳統用表格方式儲存的關聯式資料庫,DynamoDB 更適合處理靈活、結構不固定的資料,像是即時遊戲紀錄、感測器數據、行動應用的用戶行為等。 這項服務的最大特色,就是速度快、延遲低,即使同時有大量用戶存取,也能維持穩定、流暢的效能。 運算服務(Amazon EC2、 AWS Lambda 、 Amazon EKS) 4. Amazon EC2 Amazon EC2 是 AWS 最常用的雲端運算服務之一,簡單來說,它就是一種雲端的虛擬伺服器,企業不僅能快速部署網站、應用程式,還能在流量增加時迅速擴充資源,等需求下降時再縮減,靈活又節省成本。 企業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選擇不同規格的伺服器,例如: 小型伺服器:適合基本的網站或測試用途。 高效能伺服器:適合大量運算、分析或高流量的應用程式。 5. AWS Lambda AWS Lambda 是一種無伺服器的運算服務,意思是使用者完全不需要管理伺服器或設備,只要把程式碼放上去,Lambda 就會自動在需要時啟動並執行。 這項服務特別適合用在自動化流程,像是當使用者上傳一張圖片時,程式就會自動執行來調整圖片大小,或當系統偵測到特定狀況以及收到 HTTP 請求時,自動發出通知,特別適合應用於事件自動化、網站後端服務、系統整合流程等場景。 6. Amazon EKS Amazon EKS 是一項專門管理容器應用程式的雲端服務,使用目前全球使用度最廣的容器管理工具技術—— Kubernetes。由於企業自己架設並維護這些容器系統,過程其實非常複雜,透過 Amazon EKS 企業不需要花時間處理底層技術細節,就能快速在 AWS 上部署、運作、管理容器應用,還能同時享有高可用性、彈性調整、資安防護等完整功能。 資安服務(AWS IAM 、 AWS CloudWatch) 7. AWS IAM AWS IAM(身份與存取管理)是用來分配和管理使用者權限的工具。企業可以透過它,明確設定每位使用者或系統能夠存取哪些 AWS 資源,以及可以執行哪些操作。這樣一來,不同角色的人員只會擁有其工作所需的權限,避免過度授權或安全漏洞。 8. AWS CloudWatch AWS CloudWatch 是一項監控服務,幫助企業即時掌握雲端資源和應用程式的運作狀況。它會收集系統的各種指標數據與日誌,讓管理者能清楚了解系統健康度和性能表現。 當系統出現異常或達到設定的警戒值時,CloudWatch 能自動發出警示,甚至觸發預設的自動化行動,協助企業迅速回應問題,維持系統穩定運行,降低風險。 AI 服務( Amazon Bedrock ) 9. Amazon Bedrock Amazon Bedrock 是 AWS 提供的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平台即服務,讓企業無需自行訓練或管理複雜的基礎設施,就能輕鬆使用多家領先 AI 供應商的大型語言模型(LLMs),快速打造客製化的 AI 應用。 Bedrock 支援多種先進的語言模型,包括 Anthropic、AI21 Labs、Stability AI 以及 Amazon 自家的模型,用戶可依照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技術方案。透過簡單的 API 介面,開發者能快速整合語言理解、文本生成等功能,提升產品與服務的智慧化水平。 網路服務(Amazon CloudFront) 10. Amazon CloudFront Amazon CloudFront 是一項全球內容傳遞網路(CDN)服務,透過遍布世界各地的伺服器節點,將網站、影片、應用程式等數位內容快速、安全地傳送給使用者。這些節點會自動將內容儲存在離使用者最近的地方,大幅縮短傳輸距離與時間,提升載入速度與使用體驗。 AWS 費用計算方式? 在使用雲端服務時,控制成本是企業重要的課題,AWS 提供多種費用節省方案,讓用戶依照需求靈活選擇,既能享受雲端的彈性與效能,也能有效降低支出。銓鍇國際 CKmates 幫您整理出三種主要的費用節省模式,協助企業找到最適合的方案。 按需付費(On-Demand) 這種付費方式像是按時計費,用戶只需為實際使用的雲端資源付費,沒有長期合約限制。適合工作量不穩定或短期專案,彈性高,但相對成本會比較高一些。 預留實例(Reserved Instances) 如果用戶預計長期使用某些雲端資源,可以提前預訂並簽訂一到三年的合約。這樣能享有較大的折扣,節省費用,特別適合工作負載穩定、持續使用的企業。 節省計劃(Savings Plans) 用戶預先承諾一定的使用量,換取費用折扣。比預留實例更靈活,適用範圍更廣,不論使用哪種運算資源,都能節省開支,適合希望同時保持彈性與成本效益的企業。 按需付費(On-Demand) 預留實例(Reserved Instances) 節省計劃(Savings Plans) 付費方式 按實際使用量計費,無需長期合約 預付 1 至 3 年資源費用,換取較大折扣 預先承諾一定使用量,享受彈性折扣 優點 無需預付、彈性最高 長期使用成本最低 折扣佳、適用範圍廣、彈性高 適合情境 短期專案、工作量不穩定 穩定長期工作負載 需要兼顧彈性與成本效益的企業 銓鍇國際 CKmates 擁有多年豐富的雲端服務經驗,深知企業在帳務管理與稅務合規上的挑戰。我們提供專業的帳務平台與 AWS 帳務支援服務,協助企業有效簡化帳務流程,降低稅務風險,節省人力成本,讓企業能更專注於核心業務的發展與成長。 CKmates 獨家 AWS 帳務管理解決方案 帳單透明|台灣發票 當企業選擇使用 AWS雲端服務時,許多企業習慣以公司信用卡支付,但往往忽略了會計帳務及境外稅務問題。除了每月的雲端服務使用費外,還需額外支付高額稅金,導致企業必須投入更多人力與成本來處理相關稅務,長期下來成為不小的負擔。 為解決此問題,我們提供完整的台灣發票支援,幫助企業免除跨境稅務負擔,讓帳務更加清晰透明,方便日常報帳與財務管理,有效提升企業合規效率,減輕財務壓力。 獨家帳務平台管理系統 透過自動化的帳單分類與細項整理,大幅減少人工核對時間,降低錯誤風險。企業同仁可專注於核心業務發展,不再被繁複的帳務流程拖累。 CKmates 擁有深厚的 AWS 技術能量與豐富實戰經驗,無論是雲端架構設計、資安防護,還是成本優化與帳務管理,我們都能提供最適切的解決方案。助您在數位轉型的路上快步前進,提升企業競爭力。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讓 CKmates 成為您值得信賴的雲端合作夥伴,共同開創更智慧的未來。
2025-06-10
AWS 亞太(台北)區域於台灣時間6/6正式對外開放服務,本篇將會帶您了解在 AWS Console上要如何啟用 AWS 亞太(台北)區域! 啟用 AWS 亞太(台北)區域 1.登入至 AWS Console 並點選右上角 Account ID 的位置,並選擇 Account 2.下方的 Region 區塊選擇 AWS 亞太(台北)區域,並點選右上角 Enable,選 Enable region 3.啟用完成後,約等 10 分鐘就可以在 region 選單選到 AWS 亞太(台北)區域了! 實測 AWS 亞太(台北)區域延遲性 AWS 亞太(台北)區域由 3 個獨立的可用區域(Availability Zones, AZ) 所組成。這些 AZ 各自擁有獨立的電力、網路與冷卻系統,並透過高速、低延遲的網路連線彼此串接。這樣的設計可以確保即使其中一個區域發生問題,其他區域仍可正常運作,幫助您的系統保持高可用性與容錯能力,降低業務中斷風險。 為了測試台北區域的實際表現,我們在 AWS 台北區域啟動了一台 EC2 虛擬機器,並從新北中和地區進行網路延遲測試。結果顯示,平均延遲僅約 5 毫秒,表現非常穩定,完全符合需要即時反應的企業服務或應用需求。 此外,以常見的 EC2 執行個體 m6i.large 為例: 在 AWS 台北區域使用,比東京區域便宜近 10% 也比新加坡區域便宜約 7% 對於需要長期部署雲端資源的企業來說,選擇台北區域不僅可享有更低延遲,也能有效降低雲端成本。 AWS 亞太(台北)區域將受惠哪些產業 AWS 亞太(台北)區域正式啟用,對企業來說,這代表使用雲端服務時,資料不再需要跨國傳輸,速度更快、回應更即時,能大幅提升本地用戶的體驗。同時,本地部署也能提升營運穩定性,讓企業在面對突發狀況時,仍能保持服務不中斷。 由於資料留在台灣,企業也不用擔心資料被存放到國外,更容易符合台灣或其他國家的資料保護法規,例如 GDPR、PDPA 或 HIPAA。不僅如此,透過在地區域建置雲端環境,企業可更順利地與本地系統整合,降低跨國資料傳輸所帶來的額外費用,整體 IT 成本也更好掌握。 金融業 在金融業,每一毫秒都可能影響交易結果或用戶體驗,不論是股票交易平台、手機銀行 App,還是刷卡付款的系統,只要系統延遲了一點,都可能影響使用者的體驗,造成損失。 因此 AWS 亞太(台北)區域的設立可幫助金融機構直接連上在地的雲端系統,不用再跨國傳輸,大大加快了資料處理的速度,反應也更即時。此外,金融機構能安心地把敏感資料留在國內儲存與處理,更容易符合政府和監管單位的規範,確保資料安全、合法合規。 資料儲存與分析 想像一下,一家銀行每天處理成千上萬比交易,產生大量資料。AWS 提供安全且合規的集中儲存解決方案,許多金融業者已使用 Amazon S3 和 AWS Lake Formation,妥善保護敏感資訊,並借助 Amazon Redshift,讓系統可以在短時間及時處理資料流,舉例來說,當系統需要查詢某客戶過去數筆交易紀錄時, Amazon Redshift 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完成查詢。 接著銀行也可運用 AWS Glue、 Amazon Athena 等工具,自動整理和轉換資料,像是客戶行為和風險狀況,讓風控報告和業務決策能迅速出爐,整個流程既順暢又高效。 敏捷開發 FinTech 應用 隨著數位轉型與金融創新加速,銀行需要提供即時且個人化的服務。Amazon API Gateway 幫助銀行快速打造安全又穩定的連接平台,方便與其他系統合作,例如線上支付服務。舉例來說,當客戶進行線上付款時,銀行可以運用 AWS Lambda 搭配 API Gateway,自動驗證交易、處理付款,所有動作都能在幾秒鐘內完成,並確保每筆交易順暢且不出錯,提升用戶信任和支付體驗。 公部門 近年來,台灣各級政府積極推動「智慧政府」、「數位轉型」政策,希望透過雲端科技來提升行政效率與民眾服務品質。 AWS 亞太(台北)區域的設立,讓政府單位可以直接連線到在地的雲端服務平台,讓系統運作更快速、更穩定,有助於建置像是線上申辦、智慧城市、災害預警、數位身分驗證等即時性高的服務。 協助替換老舊基礎架構 政府單位長期仰賴傳統地端 IT 系統,不僅設備老舊、維運成本高,面對突發事件或流量激增時,也常出現效能瓶頸。隨著智慧政府推動加速,越來越多單位開始規劃將服務遷移上雲。 以市政府的公共資訊查詢平台為例,當災情發生時,短時間內會湧入大量民眾查詢資料。若系統仍架設於地端,可能無法即時擴充資源而導致當機;但透過 AWS Application Migration Service,可協助政府單位將系統平滑遷移至雲端,並利用 AWS 的自動擴展能力,即時應對高流量,同時降低人力與維運成本。 政府資安強化 資安是政府部門的首要任務,尤其在處理個資、稅務、戶政、交通等重要系統時,任何資安漏洞都可能帶來嚴重後果。AWS 提供多層次的雲端資安防護機制,協助政府單位建立安全可信的系統環境。 以戶政服務系統為例,當民眾進行線上戶籍謄本申請,整個流程涉及身分驗證、資料調閱與紀錄寫入。政府機關可運用 AWS IAM 控制使用者與系統權限,確保每一筆存取都符合授權規則;並透過 AWS KMS 加密處理資料,保護內容不外洩;再搭配 Amazon GuardDuty,即時偵測異常流量與可疑行為,主動預警潛在威脅。 同時,AWS 已通過多項國際與在地資安合規標準(如 FedRAMP、CJIS、GDPR 等),協助政府單位在導入雲端的同時,仍能維持高資安、高信賴的運作標準,並符合法規要求,確保系統安全與民眾信任。 無論是金融、製造、零售、醫療、媒體、科技或政府單位,雲端已逐漸成為營運韌性與永續發展的關鍵基礎建設。AWS 台北區域的設立,讓企業可以更低延遲地存取服務,提升本地系統整合效率,也更容易滿足資料落地與法規遵循的需求,特別適用於需保護敏感資訊的產業場景。銓鍇國際 CKmates 長期專注於企業級雲端遷移與架構設計,具備完整的 AWS 雲端遷移技術能力與顧問團隊,協助客戶從評估、規劃、執行到優化,循序漸進完成上雲之路。若您正思考如何啟動雲端轉型,或希望評估工作負載是否適合遷移上雲,歡迎與銓鍇國際 CKmates 聯繫,我們將提供最貼近您業務的遷移建議與雲端策略。 文章出處:CKmates AWS Ambassador Tony 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