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韌性是指在面對故障、負載增加或攻擊時,仍能持續提供不中斷服務的能力。AWS 與客戶共同承擔韌性實現的責任:AWS 提供具高可用性和冗餘的基礎設施,而客戶需設計並測試應用系統以滿足特定需求。針對不同應用系統,韌性要求各異,需要平衡需求、成本和複雜度,選擇最合適的架構設計。
深入探索 AWS 的韌性設計:讓服務不中斷的秘密
AWS 通過全球分散的基礎設施設計確保營運韌性,包括 33 個區域 (Region) 和 105 個可用區 (Available Zone,AZ)。區域間完全隔離,確保單一區域中斷不影響其他區域,顯著降低地理風險。每個區域內部署專用基礎設施和服務堆疊,並通過非同步設計進行跨區域資料複製,如 Amazon S3 在不同區域的自主運行模式,確保服務穩定性。可用區由多個物理資料中心組成,支持低延遲資料複製和冗餘網路,同時保持足夠物理距離以減少自然災害影響。
AWS 多數服務設計為可獨立運行於單一區域或可用區內,例如 Amazon Route 53,提供 100% 可用性並限制故障影響範圍。此外,AWS 持續擴展其區域和可用區布局,以滿足各類應用對高韌性和高可用性的需求,打造靈活且可靠的雲端架構。
雲端架構韌性:設計高效穩定的服務系統
設計韌性架構時,需要考慮以下 5 個核心要素,並在之間找到平衡:
設計複雜度 | 實施成本 | 維運工作 | 安全性 | 對環境的影響 |
|
|
|
|
|
5 種韌性設計模式
本文將探討圖 1 所示的 5 種韌性設計模式 (P1 至 P5),並分析在採用這些模式時需要考量的各項權衡,幫助您根據應用系統的特定需求,選擇適合的韌性等級,最終設計出符合需求的最佳架構方案。
圖/AWS Blog
韌性模式 1 (P1)

圖/AWS Blog
P1 模式是一種利用多個可用區 (AZ) 提高系統韌性的雲端架構,適用於對業務影響較小的應用系統,如內部工具或非關鍵系統。
設計概念 |
特點與權衡 |
運行行為 |
|
|
|
韌性模式 2 (P2)
圖/AWS Blog
P2 模式是利用多個執行個體在多可用區 (Multi-AZ) 運行,強調「靜態穩定性」(Static Stability),適合高韌性需求的應用系統。
設計概念 |
特點與權衡 |
運行行為 |
適用場景 |
|
優點:
|
|
|
韌性模式 3 (P3)
圖/AWS Blog
P3 模式是一種多區域 (Multi-Region) 分散部署架構,適用於需要極高韌性的關鍵應用系統,例如銀行服務或全球分布式的應用程式。
設計概念 |
特點與權衡 |
運行行為 |
適用場景 |
|
優點:
|
|
|
韌性模式 4 (P4)
P4 設計概念可參閱此文章 :什麼是 BaaS 與 DRaaS ? 4 種方案制定最完整的災難備援策略
P4 模式是一種多區域災備架構,適用於高韌性需求的關鍵業務服務,例如金融支付系統,確保服務在災難情況下快速恢復。
設計概念 |
特點與權衡 |
適用場景 |
根據應用需求,選擇以下模式來滿足恢復時間目標 (RTO) 和恢復點目標 (RPO): 1、指示燈模式 (Pilot Light):
|
優點:
|
|
韌性模式 5 (P5)
圖/AWS Blog
P5 模式是多區域多活架構,適用於對中斷容忍度接近零的關鍵應用系統,如銀行核心業務和客戶關係管理系統。
設計概念 |
特點與權衡 |
運行行為 |
適用場景 |
|
優點:
|
|
|
從基礎到核心-AWS 韌性架構的多層次實現
AWS 提供多層次的韌性架構設計,從基礎的多可用區部署到多區域多活模式(P1 至 P5),滿足不同應用系統的需求。這些設計結合全球分散基礎設施、非同步跨區域資料複製和多樣化災備策略,確保即使在區域性故障下,服務仍能穩定運行。從應對單區中斷的簡化模式到接近零停機的核心架構。
AWS 韌性模式在高可用性、恢復速度和成本效益之間找到平衡,幫助用戶設計出可靠靈活的雲端系統,適應不同業務需求。 選擇適當的韌性模式取決於業務需求和預算,AWS 提供工具和架構最佳實踐,幫助用戶實現靈活可靠的雲端架構。 CKmates 擁有豐富的雲端架構經驗,可協助企業評估並優化 AWS 韌性模式,確保系統在高可用性與成本效益之間取得最佳平衡,讓業務運行更穩定、更高效。